最近很流行一個名詞,叫做文化,
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
但文化是什麼呢?
我以為一群人與另外一群人的差異點就叫做文化。

我的家鄉花壇的文化呢?
我想磚塊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全盛時期的花壇總共有七十幾家磚仔窯,
中部以北的磚塊幾乎都來自花壇。

國小到國中的求學階段班上的同學總有幾位父母是在磚廠工作,
有的磚廠顧磚窯機台,有的載製磚的泥土,有的搬運完成的紅磚,
甚至有的是家裡就是開磚廠的,
由此可知磚廠的從業人員曾經在花壇整體就業人口佔了相當高比例,
也造就了一段相當傳奇的鄉土經濟奇蹟。

舉個例子好了,
我那個家裡開磚廠的同學就把我人生的很多美好的第一次奉獻給他,
第一次躺按摩椅,第一次坐benz,第一次看60吋的電視機,
第一次進入有地下室的住家…..等,
很多其他鄉下看不到的奢侈,
在花壇似乎都不是那麼困難看到。

花壇確實曾經靠著賣磚塊喧騰一時,
只是既然是所謂的經濟奇蹟,那就表示不會持續太久,
隨著建築用料的改變,
轉眼間,花壇的紅磚廠已經屈指可數,
那簡陋而巨大的石綿瓦鷹架、
吵鬧又滿肚烏煙的拼裝車、
漫天飛揚的紅磚塵砂、
高聳入雲的煙囪、
因挖土製磚而形成的黃泥峽谷水塘、
還有因賴「土」吃飯而在橋頭村內有三座香火鼎盛的土地廟,
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消失或沒落在花壇橋頭村的彰員路上。


〈高聳入雲的煙囪就代表著一間磚窯廠,如今卻都已是非法砂石場〉


〈花壇地區常常可見已前挖土製磚而留下的假峽谷地形〉


〈在橋頭村內就有三間土地公廟,大概是因為靠土吃飯的關係吧!〉


 

 

 


發現文化價值,更是最近舉世皆然的熱門活動,
最近拜訪了離家不到五百公尺的「順達磚窯廠」,
才猛然勾起曾經那段對我及對於每個花壇人都很重要的紅磚塊文化記憶,
感謝他們用心的將磚塊的故事及文化有系統的整理及保存,
同時利用巧思將磚塊變成一種及有藝術價值的產業,
雖然他們現在所做的,
離所謂的文化博物館還有一段很長距離,
但是我想只要順達持續存在的一天,
每一個花壇人只要經過彰員路二段那個以磚塊造園的中式庭院,
都會一直記著那個屬於花壇的榮耀及輝煌。


〈曾經風光一時的順達磚窯廠,如今成為文化園區,但卻依然不受重視〉


〈中式庭園的這間磚屋,是磚雕的體驗區,即使是假日仍然大門深鎖〉

〈堅持磚造的庭園,在夕陽下,烘的溫暖,卻仍不勝唏噓〉

〈順達磚窯的logo〉

〈以前從半夜三四點就開始燒的軌道窯,如今怎麼樣也燙不起來〉

〈磚雕是順達目前力推的文化體驗活動〉

 


 


而花壇地區唯一一處「八卦窯」,
則可謂是磚窯文化中的文化,
不同於順達窯業的軌道窯,
八卦窯是座環狀窯,
四面八方的窯洞,
可以在同一時間,進行不同的製磚過程。

                                              〈八卦窯應該是個必定要保存的文化資產,如今怎麼會這樣的廢墟?〉


熟知家鄉窯業的我們,
在荒煙蔓草間找到了八卦窯,
雜草叢生間,那煙囪似乎仍訴說著自己曾經風光地當時。


〈雜草叢生間,令我心痛啊!〉


已經被草木種子入侵的紅磚窯牆面,
讓我想起吳哥窟的塔普倫神廟。


〈樹木已經侵入磚內,可見維護失當〉


窯內,卻已成為窯業主人的倉庫,
雜物堆積,
而我們想要尋找的八卦窯文化,在哪裡?


〈如果這是家餐廳,應該會冬暖夏涼的〉



如果,文化真的就是與別人那ㄧ點點的差異,
那我們花壇獨特的窯業,
是不是也該被當做文化來發展呢?


更多今日照片:花壇磚窯歷史

 


 



八卦窯:
花壇中正路與彰員路交叉口,
轉往員林方向,50公尺處,
可見岔路,取道右邊中橋街,
走50公尺內,可見左手邊八卦窯。

順達窯業:
花壇中正路與彰員路交叉口,
轉往員林方向,50公尺處,
可見岔路,取道左邊彰員路,
走500公尺,可見左手邊的廣大廣場,即是。

叮嚀:
因為目前磚窯廠很多轉型為不怎麼合法的砂石場,
請不熟悉當地情況的外地人,勿亂入舊磚窯廠,不然會有生命危險的,
我很多照片就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偷拍來的。
但八卦窯可以試試看,
我只怕你們把他當廢墟,開著車一下就錯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autyli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